
为什么家长总是喜欢比较孩子之间的成绩?因为在家长的既定观念中,成绩是孩子是否优秀的代名词,只有成绩搞上去了,那么孩子的未来才是充满希望的。这样说的话,可以把成绩称作是家长的安慰剂,因为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在什么时候都是适用的,学习不好,就代表着孩子没有出路。
也许在学生时代可以这样判定,但是走向社会只有成绩是不够的,这只是一项学习能力,并非综合素质能力。所以家长没必要总逼着孩子考第一名,就像电视剧里孩子退步一分成了第二名都不行,这就太严格了。并且针对孩子成绩跟以后成就的问题,班主任这样解答:长大更有出息的学生,不是班里前三名,而是这些。
“第十名左右”——中上等的学生
这个发现是90年代杭州的一名小学老师通过调研,把学生的成绩跟将来的成就联系起来,得出的结论,被称为“第十名现象”。他的研究表明,学生时代总是处于班上前三名的尖子生,在长大后的成就反而不如排在第十名左右的中上等学生。在进入社会的工作上,中等学生后来者居上,但是被老师看好的尖子生,却显露出颓势。
这个研究可以说是颠覆了很多家长和老师的以往印象,结果显得出人意料,但是也有业内人士指出,样本不够普遍,直接跨越中间的成长变化挂钩到成年后,也过于片面。但就算是不够严谨,这个样本数并不算小的结果也为我们带来了思考,说明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。
尖子生成年却不如中上等学生的原因分析:
心理方面:尖子生常被老师优待,缺少抗挫力
在学校里,常被老师喜欢的都是那些省心的,成绩也不用老师操心的学生。所以在班级里面,尖子生就会得到更多的肯定和赞扬,作为老师口中拿来对比的对象,常常是别的同学的榜样。肯定和夸赞可以让孩子产生更多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,在老师的期待中也会变得更好,但是同时也有一个弊端,那就是一直处于这个位置,对于否定的声音就不太能接受了。
在老师的正面期待下,尖子生会为了维护自己的“好学生”“学霸”的形象,不断去努力,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。也正是因此,心理压力会变大,无法承受成绩退步,以及形象倒塌的可能。再加上一直受到周围人的追捧,没有经历过否定,就比较难以接受挫折。
成年之后进入社会就不再像学生时代那样的环境和状况,只凭本事和能力立足,也没有人会一直在旁边鼓励和肯定,这种心理上的落差才是会轻易击垮孩子的心理防线。
外部环境:老师的格外照顾,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
正因为尖子生受老师喜欢,越是成绩方面不让老师操心,老师就越是会对尖子生的学习格外耐心,尽心尽力辅导不让成绩有退步。这是老师对学生的栽培,但也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性学习,什么都在旁指导,同时也无意识的框住了孩子的思考能力。
这种资源上的偏向,使得中等学生更愿意自己私下里学习,也不喜欢主动往老师那里跑,虽然少了老师的及时解答,但是提高了孩子的思考能力。因为中上等学生既不像尖子生那样需要重点栽培,也不像后进生那样让老师不得不多关注,是老师眼中相对稳定又省心的存在。所以少了老师的照顾,也同时少了很多压力,反而有利于提高中等生的自主学习能力。
不能片面的以成绩来决定孩子的将来,其中还有各方面的成长因素,家长所要做的是在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下,尽力把他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。
【本店诚信代找,,确实没有资料,随时退款!】
【资料是收集来的,难免出现有水印的情况。】
【管理员还有其他工作,也有家庭,回复会慢点,如果急用资料,可以选择别家的,别骂人哟,手下留德。】
“本文地址:https://bengbong.com/z0ox698705.html”
班主任解答:长大后更有出息的学生,不是班里前三名,而是这些网盘下载